中国是全球渔业生产大国,渔业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合理发展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池塘养鱼在总产量、养殖面积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目前,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已逐步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发展,水产养殖总产量逐年上升,这与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特别是增氧机的广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增氧机是中国实现渔业现代化高密度养殖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
增氧机的作用
增氧机,顾名思义就是增氧的设备。对于鱼类而言增氧机类似于人类用的呼吸机。当水中氧气含量较少时,通过开动增氧机可以起到增氧、解决鱼儿呼吸困难的作用。增氧机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1.提前开启机器,能有效预防浮头,稳定水质。如果每个池塘的水质是一定的,水中单位氧气含量与水温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即温度越高,溶氧量越低。气压越高,溶氧量越高。另外当水中鱼儿较多时,消耗的氧气就越大,水体中的溶氧量就越低。因此,当水温升高、气压变低或者鱼儿密度较大时,池塘很容易出现鱼儿浮头现象,这是典型的缺氧表现,如果不及时增氧,鱼儿很快就会因为长时间缺氧死亡。
2.在浮头发生时,开启增氧机可以直接解救浮头,防止浮头进一步恶化为浮池现象。
3.增氧机能促进池塘内物质循环的速度,能充分利用水体,而且可以消除有害气体,促进水体对流交换,改善水质条件。
4.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鱼池活性和初级生产率,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增加养殖对象的摄食强度,促进生长,从而达到养殖增收的目的。
5.有利于防治鱼病,尤其是预防一些鱼类生理性疾病的效果更显著。
增氧机的类型也比较多,其特性和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增氧效果差别较大,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生产者可根据不同养殖系统对溶氧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增氧机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比如叶轮式增氧机、喷射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等等。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爆气等综合作用,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增氧机,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他机型。
增氧机的配置原则
增氧机的选配既要充分满足鱼类正常生长的溶氧需要,有效防止因缺氧、水质恶化而降低饲料利用率和鱼类生长速度,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节省开支。因此,选择增氧机应根据池塘的水深、不同的鱼池面积、养殖单产、增氧机效率和运行成本等综合考虑。
增氧机的配置量主要取决于水源状况、养殖密度、总进排水耗能等情况。
水源状况:水源是否丰富,水质是否一直保持良好;如水质良好,可考虑少配,反之则多配,仅在水质好时多换水。
养殖密度即亩产:高则多配,低则少配。
排水耗能情况:若进排水能耗较少,增氧机可考虑少配;能耗较大,配置量应较大。
虽然增氧机已经在渔业养殖中得到普及和推广,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养殖户对增氧机的使用存在很大的误区,还是采用“不见浮头不开机”的方法,把增氧机消极地变成了“救鱼机”,这种只在危急的情况下使用增氧机,不但没有发挥出增氧机的强大功能,达不到高产的目的,也是一种对增氧机的浪费。
增氧机的使用,除了要在安全的情况下运行,还应结合池塘中鱼的放养密度、生长季节、池塘的水质条件、天气变化情况和增氧机的工作原理、主要作用、增氧性能、增氧机负荷等因素来确定运行时间,做到起作用而不浪费。
以下四种情况,建议开启增氧机。
1.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夏秋炎热天,晴天的中午,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很强,水体中光照作用弱,开启增氧机有向上提水的作用,能形成养殖池塘垂直循环流转,利用增氧机搅水的作用,增加池水溶氧,并加速池塘物质循环,改良水质。打破池塘溶氧在水体上下分布不均匀,使得上下池水对流,以减少浮头发生。
2.阴雨天,在夜里或次日清晨及早开机增氧。连续阴雨天半夜就要开机,开机至日出。阴天池塘上层光照差,使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浮游植物产氧量少,而且气压低,耗氧大,池水溶氧不足,易引起浮头。此时必须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直接改善池水溶氧情况,避免出现溶氧低峰期,达到防止和解救鱼类浮头的目的。
3.夏秋季节,黎明时一般可适当开机。夏季白天水温高,生物活动量大,耗氧多,需开启增氧机增加溶氧。如有浮头预兆时,要开机救急,不能停机,直至日出后,在水面无鱼时才能停机。
4.投喂饲料前后两小时开机。当大量施肥后,水质过肥时,要采用晴天中午开机和清晨开机相结合的方法,此时开机搅动池塘水体,使得水体形成循环流动,改善池水溶氧条件,预防浮头。一方面将饲料味道带到池塘各处达到诱食作用,也可使得水产动物形成吃料的条件反射习惯。
增氧机的使用,除与以上天气、水温、水质有关以外,还应结合养鱼具体情况,根据池水溶氧变化规律,灵活掌握开机方法和开机时间,以达到合理使用、增效增产的目的。
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不建议开启增氧机
1. 避免阴雨天中午开机,阴雨天光线不足,池水冷热成层不明显,浮游生物光合作用弱,表层水溶氧也未过饱和,这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加下层水溶氧,降低上层浮游植物造氧能力,而且增加了池塘溶氧的消耗,反而加速整个池塘溶氧消耗的速度,更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2. 一定注意避免晴天傍晚开机,通常傍晚池塘水溶氧还不至于紧张,一般不需要开增氧机。如果傍晚开机,不仅作用不大,反而使得池塘上下水提早对流,增加溶氧水层和耗氧量,以至于凌晨溶氧量达到最低,极易引起浮头,因此傍晚不需要开增氧机。
3. 早上日出后不开机。日出后光照强,池塘溶氧量充足,开增氧机纯属浪费。
总之,增氧机的使用原则: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天白天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确保及时增氧。在出现天气突变或鱼类浮头时,可灵活掌握开机时间,防止浮头或泛塘发生。
科学养鱼的今天,许多养鱼户使用池塘增氧机缺乏科学性,直接影响增氧机的使用效果。合理使用增氧机可有效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加速池塘水体物质循环,消除有害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同时可以预防和减轻鱼类浮头,防止泛池以及改善池塘水质条件,增加鱼类摄食量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正确使用增氧机需注意的事项。
1.确定数量
确定装载负荷一般考虑水深和面积。叶轮式增氧机每千瓦动力基本能满足3.8亩水面成鱼池塘的增氧需要,4.5亩以上的鱼池应考虑装配两台以上的增氧机。
2.安装位置
增氧机应安装于池塘中央或偏上风的位置。一般距离池堤5 m以上,并用插杆或抛锚固定。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时应保证增氧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水流不会将池底淤泥搅起。另外,安装时要注意安全用电,做好安全使用保护措施,并经常检查维修。
3.定期检修
为了安全作业,必须定期对增氧机进行检修。电动机、减速箱、叶轮、浮子都要检修,对已受到水淋浸蚀的接线盒,应及时更换,同时检修后的各部件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需要时再装成整机使用。
ML-2021新型节能增氧机
增氧机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养殖产量、成本。ML-2021新型节能增氧机,适用于水产养殖(养鱼、养虾)及水产养殖增氧及净化水质,具有省电、轻巧、低噪音、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等突出优势。
1.省电,由于该款增氧机的主要驱动电机采用永磁轮毂直驱电机,电机设计时加大了力矩、并采用了优质永磁及高效能线圈。与老款增氧机相比,可节电约40%-60%,按一个池塘3-5台机计算、一年可少交电费1万余元,降低了养殖电费成本。
2.安装方便,电机主体结构采用铝合金设计制造,材质比原来老款的增氧机采用的铸铁轻巧很多,而且不会生锈,电机定子为轮毂中空设计、支撑浮桶支架也采用SUS304不锈钢30X30MM方管、比以前60MM的铁管轻了许多、再加上没有了变速箱、不用加机油,减掉了铸铁、机油和变速箱总体重量,现在的增氧机仅27公斤重、一个人双手抱住可轻松将增氧机从岸上放入池塘十分方便。
3.免维护,不需要换机油,老款的增氧机由电机、变速箱、多个部件减速齿轮组成,时间一长这些配件会被磨损,需要定期更换,而该款增氧机没有变速箱没有齿轮,采用永磁电流变频调速,与电动车电机加减速原理一样,避免了变速箱损坏和漏油的风险,基本没有维护成本。
传统增氧电机为普通内转子电机加减速箱制成,主体部份为铸铁制成、体积都在80-150公斤左右,安装时至少需要2-4人安装,由于减速箱结构设计、制造成本高、使用时还必需加约0.8-1.5升变速箱油(机油于减速箱内,常出现漏油现象,导致水质污染鱼虾死亡,主要原因是不节能,噪音大、易污染鱼池、传统增氧机使用用电约为3000W每小时,一个鱼池每两年费用均在1.5万元以上。
ML-2021新型节能增氧机的最优设计,主要在节能问题上下功夫,将传统增氧机电机内转子变为外转子,采用电动车轮毂电机原理设计制作,去掉了变速箱,钕混合稀土为充磁主要电机转子材料提高了动力及稳定性,加上主要优化结构方法、铝合金、不锈钢、玄武岩纤维ABS合成叶轮等材料设计大大减轻了整体构架及重量,采用ABS添加0.3%玄武岩短切纤维注塑成型,可提高叶片抗折强度、韧性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整体抗疲劳性能都有明显的优势。并将整体重量控制到28KG-32KG内,一人即可安装。同等增氧效果好,耗电量仅1500W/小时,节能50%。
ML-2021新型节能增氧机
通过增氧机打起的水花判断水质
增氧机不但能解决池塘养殖中因为缺氧而产生的鱼浮头的问题,而且可以消除有害气体,促进水体对流交换,改善水质条件,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鱼池活性和初级生产率,从而可提高放养密度,增加养殖对象的摄食强度,促进生长,使亩产大幅度提高,充分达到养殖增收的目的。
除了以上作用,由于常见的增氧机是叶轮式、水车式、喷水式等,所以在水面很容易观察到开动增氧机引起的水花和水花线,通过观察不同的水花表现,在判断水质时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正常增氧机打起来的气泡,在离增氧机2-4米左右即散开消失。如果水色浓的,水花也略带颜色。
1.只有气泡,水花极少,水色晶莹透亮,一般是有机质过少。
一般只有刚起的塘或水很瘦才会有这种水质,导致水花线短,只有气泡没有水花,并且晶莹透亮。此时需要及时培藻、肥水。
2.水花线短不易散去,且水花过浓,一般是有机质过多。
水体溶解了太多的有机物无法分解,氮循环变差、水太黏以及浑浊水体,这种水可能缺氧、微生物太少或胶体物质太多,这导致了增氧机打不起水花,就像打不动一样。这种现象要尽快处理过多的有机质,同时提高水体通透性和补充微生物。让池塘进入良性的氮循环,避免池塘水质的恶化。
3.打出来的水花线超过5米,乃至长达十几米,气泡经久不散,颜色白或者黄。这是大部分水体有机质过多的表现。水花线越长表明水体正在参与氮循环的有机物越多,一般在养殖中后期投喂量偏大时极易出现。原因可能是溶氧不足,也可能是有机物超过了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此时可以通过换水、改底、排污,配合调水剂、补菌来促进氨氮的转化释放。
4.增氧机打出的泡沫极多,严重者封闭全部水面,一般是有机质多且伴有死藻。
当水面的泡沫太多时,会造成空气中的氧气无法溶解到水里,从而导致水体急性缺氧。这种极端的情况,是因为水体里有机物和死藻过多,产生了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使得水面的表面张力非常牢固造成的。应尽快换水改底,清理过多的有机物。
总之,观察水花一定要结合池塘的水色一起观察,切勿盲目下结论。增氧机打起的水花是反应池塘水质、底质乃至鱼虾状况的窗口,在实际养殖中要结合池塘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必要时借助水质检测仪等工具,准确判断水质情况。
扩展阅读:
渔业养殖中的“溶解氧”“浮头”“泛池”为何意?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水中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水体中溶解氧与水生动物的生存、生长关系密切,池水溶解氧高可以促进养殖动物的食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加快生长发育。反之,水中的溶解氧低,其摄食率和饲料利用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所以养殖水体中溶解氧是水质管理中重要的指标之一。淡水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凌晨时最低溶氧应在3毫克/升以上,一般来说2毫克/升的溶解氧,属较低溶解氧水平。
同时,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氧化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水体中保持足够溶解氧可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形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而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生长的程度。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当水中含氧量较低时,会引起养殖生物到水面呼吸,被称为“浮头”。草、青、鲢、鳙等鱼,通常在水中含氧量为1毫克/升时开始“浮头”,当含氧量低于0.4~0.6毫克/升时,就会窒息死亡;鲤鱼、鲫鱼的窒息点为0.1~0.4毫克/升。鲫鱼的窒息点比鲤鱼要稍低些;鳊鱼的窒息点为0.4~0.5毫克/升。
窒息又名泛池。养殖生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氧气,且不同种类及不同季节对氧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当含氧量低于其最低限度时,就会引起养殖生物窒息死亡。
容易出现“浮头”和“泛池”的几种情况:
在冬季,北方越冬池内一般因鱼较密集,水表面又结有一层厚冰,池水与空气隔绝,已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消耗而减少,这样很易引起窒息;且因池底缺氧,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毒气体也不易从水中放出,加速了养殖生物的死亡。
在夏季,窒息现象也常发生,尤其在久打雷而不下雨时,因下雷雨前的气压很低,水中溶氧量减少而引起窒息;如仅下短暂的雷雨,池水的温度表层低、底层高,引起水对流,使池底的腐殖质翻起,加速分解而消耗大量氧气,会使养殖生物大批窒息死亡。
在夏季黎明之前也常发生泛池,尤其在水中腐殖质积聚过多和藻类繁殖过多的情况下。一方面腐殖质分解时要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另一方面藻类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也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在黎明之前水中溶氧量很低,会出现鱼浮水面呼吸。若发现鱼在池中狂游乱窜、横卧水中的现象,说明池水严重缺氧。一般泛池时死鱼以鲢鱼和草鱼较为严重。
如何有效预防“浮头”和“泛池”:
在缺氧的环境中,鱼类会出现浮头甚至泛池现象。
1.清晨巡塘时,发现鱼浮于水面,用口呼吸空气,说明池中溶氧量已不足;若太阳出现后,鱼仍不下沉,说明池中严重缺氧。这时最好用水质测试盒对池水进行检测。
2.在冬季干塘时,应除去塘底过多淤泥。越冬池及时扫除积雪,当水面结有一层厚冰时,可在冰上打几个洞。
3.采用施肥养殖时,应施发酵过的有机肥,且应根据气候、水质等情况,掌握施肥量,不使水质过肥,在夏季一般以施无机肥为好。残饲应及时捞除。在闷热的夏天,应减少投饲量,并加注清水,
4.加强巡塘工作。发现有“浮头”现象,应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送气。在合适的时间开动增氧机,充分利用好增氧机,关于增氧机的使用前文已介绍过。
5.掌握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要进行新陈代谢,其前提就是水中溶解氧应充足。水中溶氧量高,则水质具有肥、活、爽的特点,鱼类食欲旺盛,饲料利用率高。实验发现当晚上水体缺氧或亚缺氧状态时,次日早晨鱼类明显摄食减少,而且生长几乎停顿。
同时溶氧充足可促进水中各种物质的转化与循环。因此溶氧含量的多寡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准,保证水中的溶解氧满足水生动物的要求,就是水产养殖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水生动物的需氧量不相同,我国主要养殖鱼类溶氧要求达4-5毫克/升,河蟹溶氧要求达到5毫克/升以上。如果养鱼池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养虾池低于3毫克/升时,鱼虾呼吸频率即加快;鱼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常引起浮头,甚至死亡;虾类在池水溶氧低于1.2毫克/升时出现死亡现象,蟹类在池水溶氧不足时爬上岸不下水,吞吐泡沫呼吸空气中氧气。
在恶化的池塘水质中,溶氧含量都很低。轻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一般为4~4.6mg/L,鱼类有早浮头现象发生。次重度恶化水质,溶氧量为2.3~3.2mg/L,鱼类出现严重浮头。重度恶化水质,溶氧含量在2mg/L以下,鱼类生理生态活动发生紊乱,引起窒息死亡。
水中溶氧的来源与消耗:
溶氧的来源:
1.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约占10%左右。
2.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中溶氧,约占90%。
溶氧的消耗:
1.残饲和排泄物分解耗氧,约占32%。
3.浮游生物呼吸,有机物和淤泥有机质分解耗氧,约占47.5%-50%;水被污染,耗氧增加。
4.养殖动物呼吸耗氧,仅占13.5%-16%。
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因素:
1.温度:当水温升高,水体的细菌、藻类、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活动加强,水中的溶氧就会降低;水温越高,水中溶氧的饱和度就越低。
2.气压:气压越低,氧气越容易从水中溢出而导致水中缺氧,这时鱼类也最容易发生浮头现象。
3.光照:光照越高,水中的藻类、光合细菌活动越强,从而产生氧气,水体中溶氧升高。
4.盐分:温度越高,溶解的盐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
5.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大多分布在水体中上层,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水体中上层氧气一般较为充足,但水体下层和底层由于水温差异、池水密度流的存在,上下水体交流困难,往往造成池底溶氧不足,而池底沉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及动植物尸体,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需要大量氧气,在溶氧不足时,有机物的分解缓慢,且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气、亚硝酸盐、甲烷、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淡水养殖的水体中,必须保持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吸收大量营养盐类,在改善和净化水质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大量氧气。
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方法:
1.排除底层水,换注新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在无水可换时,可采用增氧机增氧,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增氧目的。为了促使表层丰富的氧气到达池底,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可以促进上下水层对流,表层高溶氧水到达底层,使上层过饱和溶氧量送入下层,加速下层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和池塘的物质循环。底层缺氧水到达表层后,水中有毒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甲烷等)逸出,经过下午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整个水体溶氧可以处于较高水平。关于增氧机在不同天气和季节的开启时间,前文有详细介绍。
3.在停电或缺水条件下,可向水体施放化学增氧剂,如久氧安、解毒速氧宝等,能迅速增加水中溶氧,有效防止泛塘。
4.培育适度的水生浮游植物,利用水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主要是向水体投放有益微生物(藻种),培养有益藻类,提高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增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达到增氧的目的。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